此种方法简单易行。蔡伦创造性地使用树皮、麻头、旧布、旧鱼网等植物纤维做造纸的原料,并改进了造纸技术。首先,把树皮、麻头等废物用水浸泡,泡透后上火煮,煮烂后再捣碎成浆糊状,这就是原始的纸浆。然后把纸浆倒在细帘子上,铺平,漏去水分,晾干。干了以后,留在帘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片就成了纸张。
初具现代造纸技术的雏形
公元105 年,蔡伦把他制造的第一批优质的纸奏报朝廷并献给了和帝,受到了和帝的称赞。
造纸术经过蔡伦的改良,取得了很大成效。首先是解决了造纸原料不足的问题。他利用各种废弃物,既增加了原料的来源,又降低了造纸成本,产量也开始增加。
其次在工艺上,其原理和基本生产工序———制浆、打浆、烘干等工序———已经初具现代造纸技术的雏形。时隔1900多 年,如今现代化造纸工业的工艺和基本工序,并没有超出蔡伦当年的发明创造。
蔡伦改良的造纸术是我国造纸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,从此,纸张生产出现了新局面。蔡伦的造纸方法被推广到全国,由于他曾被封侯,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纸叫作“蔡侯纸”,蔡伦则被后世公认为是造纸术的发明人。
在发明造纸术以前,我国古代各种书籍主要是抄写在竹、木简或丝帛上,竹、木简太笨重,丝帛又非常昂贵,抄写、保存、传播都十分不方便。蔡伦造纸术的成功运用,使人类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,逐渐取代了竹、木简和丝帛,成了主要书写工具。纸既轻便又便宜,便于书写、携带、装订成册。
再现“蔡候纸”抄造全过程
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展现“蔡侯纸”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占地4300平方米。全馆分南院、北院两大部分。南院为造纸史展示区,是“纸文化陈列室”,主要展示纸的起源、造纸术在历代的发展,以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、历代有关纸的文献记载及造纸术的传播过程;北院则为1900年前蔡伦发明的“蔡侯纸”的工艺流程演示区,建有廊式“仿汉纸坊”,展示最古老的手工抄纸的整个流程,真实再现汉年“蔡候纸”抄造的全部过程。
蔡伦造纸传说发生于陕西洋县龙亭及周边地区,后逐渐以龙亭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。据初步调查,蔡伦造纸传说在龙亭地方有数十个之多,分为攻克技术难关、寻找造纸原料、推广造纸、经营造纸、造纸贸易等类。大部分情节记述了“挫、捣、炒、焙”等技术环节。由于传说固有的发明创造的首创精神和文学艺术魅力,因而吸引着人们,百听不厌,世代相传。
编辑:文侠
审核:李振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