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bet在线手机版-det365下载-best365手机官方

dnd1 和 nanos3 携手,解锁青鳉生殖细胞诱导奥秘,开启基因编辑新篇章

dnd1 和 nanos3 携手,解锁青鳉生殖细胞诱导奥秘,开启基因编辑新篇章

生物通首页 > 今日动态 > 正文

dnd1 和 nanos3 携手,解锁青鳉生殖细胞诱导奥秘,开启基因编辑新篇章

时间:2025年2月21日

来源:iScience

编辑推荐:

为明确硬骨鱼类 PGC 形成所需最小基因集,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 dnd1 和 nanos3 对青鳉 PGC 形成影响的研究。结果发现二者协同诱导 iPGCs,还能增强基因整合。推荐阅读,助您了解生殖细胞发育及基因编辑新进展。

广告

X

在奇妙的生命科学领域,生殖细胞的发育一直是科学家们热衷探索的神秘地带。原始生殖细胞(PGCs)作为卵子和精子的前体,肩负着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,其发育机制的研究意义非凡。动物体内 PGC 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模式:一种是 epigenesis,在这种模式下,生殖细胞的命运由其他组织的诱导信号决定,就像哺乳动物中,已经明确了足以促使 PGC 形成的诱导信号,这也为从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中诱导 PGC 的技术奠定了基础;另一种是 preformation,细胞通过继承卵子中积累的生殖细胞命运决定因子或生殖质(GP)从而成为 PGC。

在硬骨鱼类中,虽然已经发现了不少 GP 的组成基因,比如 vasa、piwi、tdrd、dazl、dead end1(dnd1)、nanos3 和 bucky ball(buc)等,但对于 PGC 形成所必需的最小基因集,科学家们还知之甚少。此前有研究尝试通过过表达 GP 基因,从鱼类胚胎的卵裂球中诱导 PGC。在斑马鱼和青鳉中,过表达 buc 基因会使生殖细胞数量增加;在青鳉中,过表达 dnd1 基因也能达到类似效果。不过,单独过表达单个 GP 组件似乎只能从部分卵裂球中诱导出 PGC,这表明 PGC 的形成或许还需要其他组件的参与。最近,有研究发现九个 GP 组件能有效地从斑马鱼卵裂球中诱导出类似 PGC 的细胞(iPGCs),但这些因素是否都不可或缺,还是仅少数关键因素就足够,仍然是未解之谜。

青鳉,作为一种非常适合遗传分析和胚胎操作的实验模式鱼,其 Y 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基因 DMY/dmrt1by 的发现,让它在生殖生物学研究,如性腺性别分化和生殖细胞发育等方面,展现出独特的优势。为了揭开 PGC 形成所需最小 GP 组件的神秘面纱,北海道大学的 Toshiya Nishimura 和 Takafumi Fujimoto 在《iScience》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“Gener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 - like cells by two germ plasm components, dnd1 and nanos3, in medaka (Oryzias latipes)” 的论文。他们发现,dnd1 和 nanos3 这两个 GP 组件能够协同作用,从青鳉胚胎的卵裂球中诱导出 iPGCs,并且这些 iPGCs 能够发育成功能性的卵子和精子,同时,利用 iPGC 诱导技术还能增强 CRISPR - Cas9 介导的基因整合,实现精确的内源性蛋白质标记。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理解生殖细胞的发育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,还在基因编辑工具开发等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

为了开展这项研究,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:首先是 CRISPR - Cas13d 系统,利用它对相关基因进行敲低,以此来探究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;其次是基因过表达技术,通过向胚胎中注入特定基因的 mRNA,实现基因的过表达,观察其对 iPGC 形成的影响;此外,还运用了细胞移植技术,将过表达相关基因的卵裂球移植到宿主胚胎中,研究 iPGC 的发育和功能;最后,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等技术,对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特性进行检测和分析。

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研究人员都取得了哪些成果。

敲低 dnd1 和 nanos3 可诱导生殖细胞缺陷的青鳉

研究人员运用 CRISPR - Cas13d 系统,对一系列 GP 和生殖细胞相关基因进行了敲低筛选。他们精心挑选了 30 个在脊椎动物中保守的生殖系相关基因,并为每个基因设计了 3 个 gRNAs。令人惊讶的是,仅仅敲低 dnd1 和 nanos3 这两个基因,就几乎导致青鳉胚胎中 100% 的生殖细胞缺失。这一结果暗示,dnd1 和 nanos3 在青鳉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,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dnd1 和 nanos3 足以在青鳉中诱导 PGC 样细胞

为了进一步探究 dnd1 和 nanos3 对生殖系形成的作用,研究人员在青鳉胚胎中过表达这两个基因。他们巧妙地将 nanos3 和 dnd1 的 3'UTR 替换为 SV40pA,以此来稳定 mRNA 的表达。结果发现,过表达 dnd1 和 nanos3 的胚胎(DN - OE)在囊胚期时,mCherry 信号在整个卵裂球中上调,并且胚胎在原肠胚形成之前就停止了发育。研究人员还进行了移植实验,将 DN - OE 囊胚期的卵裂球移植到野生型宿主胚胎中。令人惊喜的是,大多数移植的 DN - OE 卵裂球都能像正常的 PGC 一样迁移到性腺嵴,最终到达性腺的比例高达 100%,远远高于对照组的 48%。这表明,DN - OE 卵裂球能够变成 PGC 样细胞,也就是 iPGCs,并成功迁移到生殖嵴。

iPGCs 可分化为功能性卵子和精子

研究人员使用 sox9b - DsRed/olvas - EGFP 转基因青鳉作为 DN - OE 供体胚胎,进一步确认 iPGCs 是否能够产生功能性的卵子和精子。他们将不同数量的 DN - OE 卵裂球移植到通过 CRISPR - Cas13d 系统敲低 dnd1 和 nanos3 的生殖细胞缺陷宿主胚胎中。结果显示,当移植少于 20 个卵裂球时,对照组没有产生生殖系嵌合体,而 DN - OE 供体细胞组有 89% 的胚胎发育成了生殖系嵌合体;当移植多于 50 个卵裂球时,对照组和 DN - OE 供体细胞组的生殖系嵌合体比例分别为 45% 和 100%。这充分说明,DN - OE 卵裂球形成生殖系嵌合体的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。而且,由 DN - OE 卵裂球产生的生殖系嵌合体发育成的成年鱼,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,都具有生育能力,其 F1 代子代也都表现出相应的荧光信号,这表明 iPGCs 确实能够发育成功能性的卵子和精子。不过,研究人员也发现,部分 XX 型的 DN - OE 嵌合体出现了性别逆转现象,这背后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。

dnd1 和 nanos3 协同产生 iPGCs

研究人员通过向 16 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中分别注射 dnd1 或 nanos3 的 mRNA,以及同时注射两者的 mRNA,来评估它们产生 iPGC 的能力。结果发现,单独过表达 dnd1 或 nanos3 时,只有少数胚胎能够恢复少量生殖细胞;而同时注射 dnd1 和 nanos3 的 mRNA 时,93% 的胚胎都能产生大量的 iPGCs,且这些 iPGCs 强烈表达 zygotic olvas - EGFP。进一步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,GP 基因 vasa、piwil1、dazl 和 tdrd1 以及趋化因子受体 cxcr4b 在 iPGCs 中均有表达,这说明 iPGCs 具有与正常 PGC 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。此外,研究人员还发现,斑马鱼的 dnd1 和 nanos3 也能在青鳉中诱导产生 iPGCs,并且这些 iPGCs 同样能够迁移到性腺,这表明 dnd1 和 nanos3 协同产生 iPGCs 的机制在硬骨鱼类中可能是保守的。

iPGCs 可用于基因组编辑

研究人员尝试利用 CRISPR - Cas9 系统,通过同源定向修复(HDR)技术,在青鳉中实现内源性 VASA 蛋白的荧光标记,也就是生成 vasa:EGFP 敲入(KI)青鳉。他们先向 1 细胞期胚胎中注射相关的 KI 溶液,但并没有获得 EGFP 阳性的胚胎。随后,他们将 iPGC 诱导技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相结合,先敲低内源性的 dnd1 和 nanos3,再向 16 细胞期胚胎的一个卵裂球中注射 dnd1、nanos3 mRNA 以及其他相关物质。最终,成功获得了 EGFP 阳性的胚胎,并且这些胚胎的 iPGCs 中 EGFP 信号与内源性 VASA 蛋白共定位,还稳定地传递到了下一代。这一结果表明,iPGC 诱导技术与 CRISPR - Cas9 系统的结合,能够有效地实现精确和稳定的蛋白质标记转基因鱼的生成。

在讨论部分,研究人员指出,他们发现 dnd1 和 nanos3 是 GP 中协同参与鱼类 PGC 形成的关键元素,这为理解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。iPGCs 在配子发生起始和性腺雌性化方面,与野生型 PGC 存在差异,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。在应用方面,将 CRISPR - Cas13d 系统介导的 dnd1 和 nanos3 敲低用于制备无菌宿主,以及 DN - OE 用于供体制备,能够显著提高鱼类生殖系替换技术的效率,这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和优良品种的繁育具有重要意义。此外,研究还发现,在 16 细胞期向胚胎的中心卵裂球注射 KI 溶液,能够提高 HDR 介导的 KI 效率,这为基因组编辑技术在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。不过,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,比如 dnd1 和 nanos3 协同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明确,它们的下游靶标也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
总的来说,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重大。它不仅揭示了 dnd1 和 nanos3 在鱼类 PGC 形成中的关键作用,还为生殖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。同时,研究中建立的 iPGC 诱导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,为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,有望在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助力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,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。

打赏

引领行业 | 聚焦麦特绘谱代谢组学整体解决方案>>

「大小鼠繁育与健康管理」指导海报,点击即可免费领取电子版或实体海报>>

对同一细胞中的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进行同时分析(使用细胞核分离试剂盒简化样本制备工作流程)>>

世界著名Thermo Fisher赛默飞世尔科技招聘Field Application Scientist、Marketing Develop等职位,详情请查看生物通人才市场栏目!>>

听说过吗?超过14天实验窗口的肝脏细胞!>>

揭秘单细胞测序-深入了解这项正在改变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技术>>

Previous

Next

热点排行

1NRF2/TRIM24双靶点干预:揭示肺鳞癌治疗新策略及其PI3Kα稳定机制

2磷酸甘油酸脱氢酶(PHGDH)通过稳定蛋白激酶Cδ型(PRKCD)mRNA促进肝细胞癌进展的非经典RNA结合蛋白功能研究

3基于CRISPR相关转座酶(BACTRINS)的精准毒力灭活系统:靶向改造产志贺毒素肠道病原体的治疗新策略

4基于曼尼希反应组合库筛选获得低免疫原性抗氧化离子化脂质助力mRNA递送

5肿瘤免疫治疗新突破:I型干扰素早期响应增强与表位扩散机制

6拷贝数变异模式学习算法揭示青少年脑结构与行为变量的关联机制

7ROS触发的氧化-O-糖基化级联反应调控铁死亡的新机制

85-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诱导C>G颠换:揭示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潜在致突变风险

9低剂量DNA去甲基化药物诱导AML细胞表观遗传异质性及其对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机制

10自体间血管干细胞动脉内移植治疗m.3243A>G突变相关肌病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:首项I/II期临床试验

生物通微信公众号

生物通新浪微博

微信

新浪微博

我要投稿

返回顶部

生物通 版权所有

← 上一篇: 【PS教學】照片銳化、降噪,教你用ps將模糊照片變清晰!
下一篇: dnf韩服开几级了 →

相关推荐

苹果平板电脑报价

苹果平板电脑报价

2025-06-27 22:48:40 阅读: 6872
12种食物清肠道,扫除体内垃圾!

12种食物清肠道,扫除体内垃圾!

2025-07-12 10:39:56 阅读: 8915
书单来了!2020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书单!

书单来了!2020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书单!

2025-07-10 09:05:36 阅读: 3707
白嫖经济学:Epic为什么免费送GTA5?

白嫖经济学:Epic为什么免费送GTA5?

2025-06-29 00:32:26 阅读: 6055
男友生日怎麼安排

男友生日怎麼安排

2025-07-03 00:24:01 阅读: 47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