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先登艰难,但对于底层士兵而言,先登是他们最快的晋升方式。
在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因为先登发家。
刘邦的连襟樊哙,西汉的开国元勋,曾八次先登,无疑是表现出了他骁勇异常,最后成功封侯拜相。
同样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,起先只是刘邦身边不起眼的人,后来因为多次先登而得到重用,最后也封侯拜相。他的儿子周亚夫也是一代名将,为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。
张居正祖上本一小卒,也是因为先登之功而封了千户;和珅的五世祖,本是行伍出身,因为先登之功,被封巴图鲁,授三等轻车都尉,也就是正三品,从此算是踏进了满洲贵族行列。
在古代要想诗书传家,以白身踏入官场是很难的,先不说在古代的书一般人读不起且没有启蒙老师,再说古代粮食产量低,家里子女众多,还要交税,种种原因,使得一般人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条件。
如果能在战场上殊死一搏,起码还有跨越阶层的机会。
陷阵
比起先登,陷阵不仅需要勇猛,还需要人脉和智慧。
陷阵需要摸清对方阵略,制定方针,然后带兵深入敌军阵营,打破敌军防线,不仅要面临敌军的攻击,还要在混乱的战场指挥士兵冲击,并且全身而退。
东汉末年,吕布手下有一大将叫高顺,高顺手里掌握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叫“陷阵营”。
营中七百余人兵,号称千人。装备精良,士兵骁勇善战,攻无不破。这支军队为吕布立下了不少战功。
吕布被曹操杀后,高顺也没能幸免,最后这支军队也只能是悲剧。
同时赵云的七进七出也算是陷阵的一种。
斩将、夺旗
斩将和夺旗是有可能一起完成的,因为旗帜和主将离得很近。所以主将一般与军旗的的关系就是,旗在将在,旗亡人亡。
斩将、夺旗能同时完成的人名誉钱财自然是少不了,但他们在得到丰厚的封赏的同时也代表了前所未有的风险。
古代军法有规定,主将阵亡,护卫不死,皆斩。
长坂坡,赵云斩了曹营五十余将,关于斩杀颜良等主将,都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获。
但要说斩将影响最大的是项羽,项羽乌江自刎后,身体遭到抢夺,一分为五,这五个人皆被封侯,其中两人有两人叫王翦和杨喜。
王翦后来成了太原王氏和琅玡王氏的始祖,杨喜则奠定了弘农杨氏,弘农杨氏在后面的东汉西汉时期都出过很多名人,听闻这个家族一直延续至今。
军旗也一样,古代军队通讯落后,军旗是指挥士兵行动的重要信号,军旗一倒,军队就散了。军法有云:大纛倒地,大纛营不问缘由,皆斩。
东汉末年名将典韦,身材魁梧,臂力惊人,就曾做过扛旗手,可想而知夺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
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,西汉名将李广一生立志封侯都未能实现,而他的儿子李敢在跟随霍去病远征漠北的时候立下夺旗之功,最终封侯。
那么在古代有没有将这四大军功集齐的人呢?
答案肯定是有的,三国时期效忠于曹魏的乐进、于禁、张辽等,效忠于蜀汉的关羽、黄忠等,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等,这些名将都是四大军功的集齐者。
还有被称为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,一生杀敌斩将无数,在评论四大军功的集齐者时,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,但很多人表示否认,原因是,东郡之战中项羽是否有先登之功存在争议。
我国古代历史悠久,历朝历代人才辈出,你还知道有哪些四大军功的获得者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